【中元】和鬼怪打了那麼多交道,又怎能輕易忘記

那還是很小的時候,廣濟樓[1]的城腳下,搭建木偶戲棚,一排排香柱燒散的煙霧裹挾著韻律悠揚的潮劇聲。籠罩在一片氤氳之中,記憶也變得模糊。城牆還是舊的,江邊那一側長著薄薄的青苔,彷彿還有當年韓江氾濫,洪水侵蝕的痕跡。

傍晚時分,這時間我還記得清楚,家家戶戶從小巷子裡搬出了小桌子,合板桌面老舊到翻起皮露出壓製的木屑層,有的衹是蹭掉了漆,齊刷刷擺在了城腳下。也沒有人在巷子吆喝,大家像是約定俗成一般在這一天這個時刻做著同一件事,甚至讓孩時的我在不明之中對此甚是感慨。問阿嬤今天是甚麼節日,阿嬤說:「施孤啊,施孤。」

這一天,與往常的祭神或者祭祖有所不同,有其獨特的儀式。當所有桌子都擺齊之後,就像一片連著的供臺。講究的時候,供品要有三牲[2]、發粿、果品,大盆米飯和生米,現在沒有論那麼多,供品大部分都是我輩愛吃的,購置前都先跟我們商量好了。供品會插上紙製的彩色三角旗,上書「盂蘭盛會」[3]、「甘露門開」[4]等字樣。先焚香請願,不懂嘴裡要念點甚麼詞的我和阿嬤一同跪下、合掌、躬身、磕頭;隨後將香燭插在牆角、路面的縫中,或者是特意切削好的番薯塊上,越多越好,俗稱「布田」,象徵著秋收時節五穀豐登。再將剛祭拜完的生米和麵桃兒撒向四方,反復三次,稱為「施食」。每個人的身影都很忙碌。「妹兒,幫阿嬤把銀錠[5]请出來。」於是踉踉蹌蹌地捧著比自己身形還要大的一篩銀錠,來到了自己家裡供的小桌子旁邊,化銀錠。

稍長兩歲,我問阿嬤,「施孤是甚麼啊?」阿嬤說:「就是施濟那些孤魂野鬼啊。」我將信將疑也沒有再問下去。心想「哦,所以要把米飯撒在地上給那些孤魂野鬼吃是嗎?」於是每年的這一天,睡前我都會偷偷跑到陽臺,望向地上看米飯和香燭有沒有變少。隔天再到城腳下巡視一番,「天哪,真的少了。」更加震驚的是到下午去看就基本上都不見了。我不敢講出來,感覺無人提起這個現象也像心照不宣似的。直至明白是環衛叔叔上演的戲碼後,卻已無法把這個節日的玄妙神奇從我心裡抹去。

中元節的由來,有一個說法,是目連僧為了救自己在地獄遭受飢餓之苦的母親,求佛指示,誦唸《盂蘭盆經》招來四方之神,為母親超度。於是每年這個時候,被定為中元節,地獄之門也衹有在當月開啟,謂之「開孤門」[6]。世間會建供臺、做法事,謂之「放焰口」[7];所有的餓鬼得以解倒懸,在人間吃得飽飽的,然後在中元節這一天趕在鬼門關關閉前回去。有的地方還會在河裡放置河燈,為了指引溺死鬼或遊蕩迷途的孤魂前來供臺,有的還會燃燒紙紮[8],為了送魂魄趕往鬼門好投胎。童年時看過台灣的一部動畫片叫《魔法阿嬤》,就有講述台灣鄉下還保留的一些中元節的傳統活動,和「施孤」大同小異,他們稱之為「普渡」,在潮汕地區也有這種講法。

現在,「施孤」的很多儀式都被簡化了,而我也很少幫忙置辦等節日的事宜,可像是年輕一代的人,大都不想過問這些「繁文縟節」。甚至想到以後要接手這些習俗活動,同齡人之間的怨聲,可以用「載道」來形容。我也會接過這樣的話題,沒有反駁,是我忘記了曾經對這些事情還無比好奇。

當年搬個紅色小板凳坐在簡陋的戲棚下,咿呀學唱,旁若無人地手舞足蹈,跟隨著臺上手藝人操縱的鐵枝木偶[9],一招一式,樂不可支。直到阿嬤喚:「轉來[10]食飯哇。」才悻悻而去,留下小板凳當佔位,飯後再過來。

那時候常告訴自己要在數完三個數之內跑上床鋪,不然就會有妖魔鬼怪找來;稍不小心跑慢了,就望向廣濟樓上的紅燈籠告訴自己:「不怕不怕,這麼亮堂,妖怪不敢來!」很快便安然睡去。從小和鬼怪打了那麼多交道,而今又怎能那麼輕易就把他們忘記。

【注】

[1] 廣濟樓:也稱「韓江樓」,民間俗稱「東門樓」,列潮州城七城樓之首,襟江控嶽,護邑鎮橋;這當中的「橋」,指廣濟橋

[2] 三牲:分大三牲(豬、牛、羊)和小三牲(雞、鴨、魚)兩種。

[3] 盂蘭盛會: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念祖先舉行「盂蘭盆會」,佛經中《盂蘭盆經》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,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,於是益加普及。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,相沿成「中元節」。在潮州民間,則多稱「施孤」或「普渡」。

[4] 甘露門開:佛教語。喻超脫生死,引入涅槃的無上妙法。

[5] 銀錠古代貨幣。今特指有錫箔折成或糊成元寶形狀的紙錢。

[6] 開孤門:據民間傳說七月整個月,陰府的地獄門開放,地獄裡的孤魂野鬼(民間常諱稱「好兄弟」)可以走出挨飢忍餓、慘遭折磨的地府,到人間享受香火。有「七月初一開孤門,七月三十關孤門」之談。

[7] 放焰口:「焰口」,又名「面燃」,餓鬼道中鬼的名字,是放焰口這一法事施食的主要對象。

[8] 紙紮: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紮製的紙人紙馬、搖錢樹、金山銀山、牌坊、門樓、宅院等用於焚燒獻祭的紙品。有的地方會用房子紙紮放在水面焚燒,然後將其推遠,喻送魂魄去投胎。

[9] 鐵枝木偶:鐵枝木偶戲又稱「鐵線木偶戲」或「陽窗紙影戲」,是一門古老的民間傀儡劇種,鐵枝木偶是其主要道具,演出時通過操縱鐵枝來控制木偶的動作。它發源於潮州地區,故也稱「潮州木偶戲」。潮州民間俗稱「紙影」、「皮猴」。

[10] 轉來:潮州話「回來」的意思。

本期互動

你的家鄉是怎麼過中元的?

還記得是在哪一天嗎?

有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?

供文 / 秋咪

插畫 / 六六

排版 / 雞哥、羊子

校對 / 猴子、雞哥、阿步、洋兒

本內容首發於【潮州話正音正字促進會】微信公眾號

授權轉載及合作請移步後臺聯繫

點擊進入微信圖文頁面